簡介: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
「喬達摩」是釋迦族的姓氏,悉達多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名字。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佛陀的尊稱。「釋迦」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文」、「仁」、「寂默」。「牟尼」是當時對剃髮出家、乞食離欲、修行成就者的稱謂,「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
生平事跡
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記載於佛教前四次結集的早期三藏中,歷來眾說紛紜。最早的佛陀生平傳記,是佛陀滅度六百年後馬鳴菩薩所著的《佛所行讚》(《佛本行經》),大乘佛教的佛陀傳記有《佛本行集經》、《普曜經》和《方廣大莊嚴經》。
誕生
根據《八十誦律》、巴利文《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經》和《長部·大本經》記載,摩耶夫人在其父王的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站立生下了釋迦牟尼。《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和《長阿含經·大本經》有佛從母右脇出生的說法。
於此有一傳說故事,悉達多太子誕生後向四方行七步,舉右手而唱詠「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偈句。
仙人阿私陀,在聽聞太子出生後,立即來到王宮。阿私陀以天眼通觀其未來,起初面露微笑,但一會兒,卻又顯出悲傷。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他悲傷是因為他自己不久於人世,往生無色界,如此他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
早年生活
釋迦牟尼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撫養成人。
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佛本行集經》等記載他有三位夫人,第一夫人是釋種女耶輸陀羅或瞿夷,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適且豪華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感受與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對自己對世界會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
出家成道
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人稱四門之遊,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邏伽藍。阿羅邏為數論派上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邏伽藍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的禪定狀態。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邏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然而釋迦牟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說而選擇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鬱陀羅摩子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的禪定狀態。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經找不到老師。
覺悟成佛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飢餓痛苦。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依南傳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入四種禪,得三明,現觀四諦與十二緣起而成無上正等正覺。北傳佛教說,釋迦牟尼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傳播佛教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道,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此為出家僧團的開端。後來波羅奈國長者之子耶舍,與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團,成為佛陀弟子,隨後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團在此擴張,也開始有了在家居士的護持,耶舍的父母,成為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舍利弗、目犍連在聽到馬勝比丘說法後,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團;隨後迦葉三兄弟率領一千名弟子加入,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隨遊行,是佛陀僧團的骨幹,又稱常隨眾。
佛陀教團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淨飯王聽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請佛陀回國說法。釋迦族的貴族子弟,如富樓那尊者、阿難陀、提婆達多、難陀等人,紛紛加入僧團。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葉等。他為了度化眾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
三轉法輪
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轉法輪」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四聖諦,稱為三轉法輪。
而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在色究竟天先說《華嚴經》,但此了義之教甚難領會,所以佛陀漸次成熟不同根性的眾生的善根,使眾生入於佛乘。在《解深密經》中即說明佛在人間「初轉法輪」先從四聖諦(即苦集滅道)開始,說明眾生的流轉到煩惱的還滅;此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阿含經》。
「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體解世間一切法皆空無自性,認知到煩惱生死和涅槃是不二的。因此在升起悲憫眾生的大慈悲心同時,有能力不住於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證入實際,能在無數阿僧祇的時間中利益眾生,使其入於無餘涅槃;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大品般若經》及《小品般若經》。
有些眾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分別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唯識方廣諸經、《如來藏經》、《妙法蓮華經》,以更顯了的方式說明般若經等開示的「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對「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眾生看來,這道裡深而又密,所以必須以方便解釋一番,才能淺顯明了,能信能解,究竟了義。
般涅槃
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食用鐵匠純陀(周那)奉獻的世間奇珍栴檀樹耳,重病發作(南傳記載為痢疾,北傳記載為背痛)。釋迦牟尼口渴,讓阿難去給他打水喝。釋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們繼續向前走。走到拘屍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雜阿含經》記載為「繩床」),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供養。
弟子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比丘尼眾中的佼佼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差摩比丘尼等。
身後事蹟
在佛涅槃後的坐雨安居,摩訶迦葉率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集會合誦經典;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經過大眾的認可,這是佛教的第一次結集。此後弟子們陸續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又通過多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傳遍印度全境並對外傳播至斯里蘭卡、金地等地。
關於釋迦牟尼佛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
公元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本土絕跡,隨著現代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以上資料整理自維基百科)